巴赫的不朽樂章 《G弦上的詠嘆調》

文:鴻菲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著名音樂家,他的音樂和諧而深遂,就像當初貝多芬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時,直呼:「他不是小溪,巴赫是大海!」

巴赫一生音樂風格和形式都相當的多樣化,現存的作品有1000多首,其中以聲樂作品最多,有300多首宗教大合唱、三部受難曲……,可惜很多作品沒有保留下來。

在眾多的巴赫作品中, 《G弦上的詠嘆調》是其中最優美的作品,沒有第二。

巴赫生前大多數時間都在做宮廷和教堂的樂師以及樂隊指揮,他的作品也很少出版。

巴赫去世後五十多年後的一天,門德爾松到肉舖去買肉,發現包肉的紙居然是一張樂譜,出於一個音樂家的本能,他仔細地看了這張樂譜,結果驚喜地發現,這張樂譜的創作水平極高,這就是後來著名的《G弦上的詠嘆調》,現在是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家們的保留曲目。

巴赫寫過四部《管弦樂組曲》,以第三部《D大調第三組曲》流傳最廣。它由五首小曲組成,第二首小曲名叫《詠嘆調》。 《G弦上的詠嘆調》就是在這首《詠嘆調》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D大調第三組曲》寫成後的一百年裡,一直無人問津。直到1838年,德國浪漫音樂大師門德爾松指揮演奏了這首作品後,它才為人所熟知。

後來德國小提琴家海密把它改編成了小提琴曲,並將原來的D大調改成C大調,而且限定只能用G弦來演奏,因此這首曲子從此被叫做《G弦上的詠嘆調》。由於在大提琴的G弦上演奏這支曲子的效果也很動人,大提琴演奏家們也把它當做了保留曲目之一。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生於德國圖林根森林區的艾森納赫,從小在充滿虔誠信仰和浪漫生活的氛圍裡長大,他的一生都奉獻給音樂和宗教。

巴赫在世時是出名的演奏家、樂器鑑定家,而非作曲家,一生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贏得應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也沒被出版,更不為人們所理解。

巴赫晚年對社會活動興趣大減,晚年視力嚴重減弱、心臟也不好,就在完全失明的前夕,巴赫靠著模糊的視力,全力創作《賦格的藝術》(BWV1080)。

1750年7月,就在家人虔誠祈禱下,一絲光線竄進了巴赫的眼睛,短短的十天巴赫奇蹟似的復明,不幸隨之高燒不退,十天后,巴赫因心臟病突發而與世長辭!他的去逝也標誌著巴洛克音樂時代的結束。

巴赫的音樂,不僅僅是寫給人聽的,更主要的是讚美神,這部《G弦上的詠嘆調》作品的意境廣闊深沉,令人遐想。既像一個思想者在沉思冥想,又像一個詩人在低聲吟唱。

巴赫的音樂和諧悠長,延綿不絕,迴響至今。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