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當紅女明星離過三次婚,並且還與三名前夫愉快的生活在一起?放眼娛樂圈,你們認為誰符合這樣的故事角色?
也許一時間還真的想不出誰適合,但在大洋彼岸,著名編劇坂元裕二的新作品則是這類探討婚後關係的題材故事。
距《四重奏》播出三年後,坂元裕二帶著新作《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上線,豆瓣評分9.2。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40+女人和三個前夫的故事。和國內電視劇中離婚獨立生活的女性形象不同,大豆田永久子的人生沒有因離婚而開掛,也沒因工作而直接斬斷七情六慾,更沒有打小三與搞綠茶的無聊爭風吃醋。
坂元裕二用他最具有辨識度的方式,將一個離異后正常女性的生活,以一種治癒又神經的方式緩緩地講述。
目前國內雖然少有講述成年人婚姻關係的電視劇,但從這兩年娛樂圈女明星的果敢離婚「熱潮」來看,整個大環境似乎也是在變好的。
趙麗穎、佟麗婭、阿嬌、楊冪,堪稱炙手可熱的女明星們都用了非常乾淨利落的方式結束了婚姻。官宣以後照常工作,活動場上每一位臉上也不曾因離婚而多一絲陰霾。
除了這幾位女明星,氧叔發現大部分結束婚姻關係的女明星都與大豆田永久子有一些相似之處。婚姻關係的終結對她們來說,並不像人生的某個污點,而是當她們跨過了這道坎后,整個人從心智與外貌氣質上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趙麗穎史無前例的接了有些沉澱感的電視劇,在風格上也與早年不同;佟麗婭也從最初的自卑與害羞變得更敞亮明媚。
像劇中展現的一樣,三結三離也並未讓大豆田永久子喪失對愛的追求與嚮往,也沒有讓她在工作路上斷情絕愛。四十歲的年紀她依然能如少女一般穿著帆布鞋在路上雀躍,內心也深知獨立與被愛並不相悖。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為什麼對於女明星來說離婚從「負面」成為了大眾認可的「自由」?
大花小花們的戀愛與離婚自由
從目前大眾所熟知的女明星中,氧叔發現了一個女明星婚姻戀愛存續周期規律。拋開婚姻時間較長的女明星,大部分的大花與小花大多是20多歲公布戀情,30之後就相繼離婚了,有的人會選擇再婚,而有的則是進入了自由又鬆弛的戀愛階段。
但在此之前女明星的戀愛與婚姻關係,在整個圈子裡還處在不可說階段。為什麼短短几年,女明星對於感情的處理模式大不相同?且戀愛婚姻的存續周期時間也相對自由?
氧叔認為是,在這幾年的社會文化變遷中,大部分人逐漸意識到婚姻並非女性的唯一人生價值。
在相愛時結婚,也能在無法繼續時果斷的結束,不論是否結婚與戀愛,這一生都還有其他能與之並列的精彩。
其次,戀愛自由到婚姻自由,更多的還是新一代人中在流行一些更「以人為本」的觀念。結束關係並非一種恥辱,它也許是一個人自我覺醒的開端,這其中的勇氣與選擇都值得被人尊重。
楊麗萍在抖音上被人懟沒有結婚沒有小孩是人生遺憾時,有大量的網友會直接反駁這樣的言論。可見整個大環境下,大部分人都懂得個人價值不再與兩性關係掛鉤,不論是選擇獨立還是選擇進入關係,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哪一方能去逼迫另一方。
說回開頭的第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女明星離過三次婚且還能與前夫孩子和睦相處,放眼娛樂圈你能代入誰的臉?氧叔在一瞬間代入了王菲的臉,千禧年的女明星是最有巨星感的一群,她們當年的愛恨情仇也算得上圈內風月第一位。
到不說天後們的感情多麼傳奇多麼值得去八卦,而是那個時候的成年人現狀。婚後關係究竟是怎樣?如何處理親子焦慮?雞飛狗跳、酸甜苦辣、似乎才是真正普通成年人的生活議題。
我們再結合美學風格來聊聊,為什麼女明星總在離婚自由后實現風格自由?
離婚自由后實現風格自由?
首先,氧叔並不認為離婚後,整個人需要升級打怪到煥然一醒是人生的必備模式,也不提倡通過結束關係來讓自己脫胎換骨,這裡所說的離婚後的風格自由,是更偏向氣質與神態類的。(並非特指下圖這類改變)
就拿最近的阿嬌與佟麗婭來說,她們兩人在官宣結婚時的甜蜜與官宣離婚時的洒脫感對比都是很強烈的。一個是嬌柔害羞的美人,一個是自小有些畏懼與怯感的美人,兩人都在走進一段關係與結束一段關係后氣質明顯變得更舒展自由了。
為什麼?氧叔把這類美人的風格自由之路,歸結為心結突破帶動審美突破。這類風格改變更偏向於心智成熟的,阿嬌雖然胖了不少,但她此時此刻的那種自信與鬆弛感幾乎是前所未有的,能把自己的事情侃侃而談,面對大眾說她胖了也正面回應。
心智成長會帶動審美視野的改變,比如小時候老師讓大家看名著,大部分人都非常抵觸與食之無味,等到長大后心智成長與閱歷增長后,我們又能懂名著里的那些美學意境與哲思。
心智突破帶動理解與感受力的突破,審美視角改變,即便人沒有多大變化,氣質上的變化也是明顯的。馬伊琍整個人就變得更有美感張力,早期的「過度包容感」弱了很多。
第二點,婚姻關係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很像打開新階段個人美學結構的point。不論是進入這段關係,還是離開這段關係,關係與經歷總會在我們身上留下一些影子。
郭碧婷與向佐結婚後,有很多人調侃郭碧婷向佐化,但氧叔認為這其實也算一種她跨入新的個人美學結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她有不同的身份與環境,個人風格氣質即便沒有刻意改變,也會因為其他客觀因素而改變。
有的人是從更自我,到變得怯生生;而有的人則是從怯生生,到變得更具有新的自我。
第三點,審美目光的轉移。從取悅別人到尊重自己,越專註自我的人往往個人風格越突出。在互聯網時代保持自我其實逐漸變得有些困難,當所有人都在觀看同一類型的變美秘籍時,往往會導致風格同質化的現象。
但氧叔始終認為,不論如何模仿與復刻,沒有被經歷打上印字的個人風格總歸是不穩與飄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某某女明星離婚分手后整個人風格起飛的原因。
也許並非是女明星痛定思痛要斷情絕愛,要支棱起來了,而是她綜合這段時間的經歷,在復盤與思考後開始關注自己與尊重自己。
當自己都把美的目光轉向自己的身上,其他人也會被這樣的篤定與堅韌所吸引。
最後,風格自由,並不是一種捨棄式和開掛式的變化,而是種個體美學完整與進化自洽的過程。它始終與我們的心智成長掛鉤,深深的嵌入我們所有的思想與經歷,它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