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古天樂、張智霖主演的《反貪風暴5》上映了。
作為「反貪」系列的最終章,吸引了無數影迷前往觀看,在票房表現上足夠優秀(截至發稿前,票房已超3億)。
圖 | 源於《反貪風暴5》海報
但口碑,還是一如既往難稱滿意。
很多人都只是沖著情懷而去,沖著自己記憶裡的「港片時代」而去。
而結果,往往就是帶來又一輪的唏噓、感嘆,乃至失望。
人們又一次感嘆「港片已死」,又一次懷念起港片江湖。
縱觀近年來的港片,大多都被人們打上了「販賣情懷」、「劇情老套」的標簽。
不怪人們太苛刻,只怪從前的港片太經典。
上世紀中後期,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英雄本色》、《縱橫四海》、《警察故事》、《倩女幽魂》、《霸王別姬》……一部部經典港片,不知陪伴了多少人的青春年月。
圖 | 《英雄本色》、《縱橫四海》、
《警察故事》、《倩女幽魂》、《霸王別姬》
到了近20年來,曾經享譽全球的「東方好萊塢」,卻在人們日複一日的嘆息聲中,慢慢地沒落了。
當然,這也並非無跡可尋。
早在「港片已死」的聲音出現之前,有一種電影便早已宣告消亡了。
這種電影,叫「賭片」。
眾所周知,上世紀的港片有三大法寶:一個是以李小龍、成龍為代表的功夫片,一個是以林正英為核心的僵屍片,還有一個,就是賭片。
周潤發的賭神、劉德華的賭俠、周星馳的賭聖……個個都是電影史上繞不過的經典形象。
圖 | 由左至右,分別是賭神、賭俠、賭聖
從1989年的《賭神》,賭片第一次登頂香港年度票房榜單,到1999年的《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賭片最後一次進入香港年度票房榜單,剛好10年。
這10年,基本就囊括了賭片的所有起落沉浮,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轉折與蛻變。
圖 | 1989年的《賭神》,開啓了香港電影的「賭片時代」。
任何事物的興起,都離不開時代的助力。
賭片也不例外。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工商業發展迅速,一方面推動了經濟發展,一方面也進一步擴大了香港的貧富差距。
圖 | 九龍城寨,彼時香港最大的貧民窟,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於1993年被拆除。
在此之前,不少港人雖然生活窘迫,但內心還是較為平和的,大都安分守己、衊視賭博。
可是隨著炒股、六合彩、賽馬等活動的興起,眼看著身邊一部分人借此一夜暴富,很多人就沉不住氣了。
越來越多的底層百姓,開始寄希望於「暴富」,而賭博,也就成了他們最無法抗拒的誘惑。
那個年代,香港鬧市的一些街道上,麻將館的招牌幾乎隨處可見。
圖 | 作為國粹,麻將本是古人發明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卻在歷史的沿襲中,被後人綁上了賭博的「賊船」。今天,當有人用麻將作賭具的時候,其罪責,當不在麻將。
香港的電影人當然不會忽略這一點,賭片也就應運而生。
早期的賭片,還是以揭露賭局騙術、批判賭博為主,屬於「戒賭」片。
如1972年的《吉祥賭坊》,作為賭片開山之作,它延續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港片的警示傳統,票房倒也不錯,但大部分人都只是圖個新鮮,並不怎麼在意其中的內涵。
1974年許冠文執導的《鬼馬雙星》中的一句臺詞「新界的牛也勤力吧,又不見它們發達」,無疑說出了當時許多人的心聲。
待到1976年,一部《賭王大騙局》則為往後的所有賭片,打下了基礎。
諸如聽骰子識點數、超強記憶力、換牌等等經典招術,都被後來的賭片不斷複刻。
但這種現實題材的賭片,在浮躁的社會風氣面前,很快便失去了關註。
圖 | 1976年,程剛導演的《賭王大騙局》,是第一部以現代社會為背景的賭片,其中的賭術、千術設定,為後來的所有賭片奠定了基礎,故而被稱作「賭片起源之作」。
在往後的10多年裡,賭片電影基本處於小打小鬧狀態。
反而是TVB在80年代推出的的兩部賭片電視劇《千王之王》、《千王群英會》,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段空白。
圖 | 1980年,王天林監制、王晶編劇的《千王之王》收視火爆,捧紅了任達華,也讓謝賢從此成為「四哥」。
圖 | 1981年,TVB趁熱打鐵推出了《千王群英會》,請來了周潤發演男二號,王天林還特意拉了一把杜琪峰,手把手把他帶了出來。這部劇也是劉德華、梁家輝人生第一次出現在電視熒幕上,那時他們都還只是個小透明。
一直到1989年,一個叫王晶的胖子站了起來。
那一年,王晶先後拍了兩部賭片:《至尊無上》和《賭神》。前者更像是黑幫片,後者則成就了香港賭片的巔峰。
在《賭神》中,王晶巧妙地將當時最流行的功夫、喜劇、動作、黑幫等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一下子點燃了人們的觀影熱情,也引領了香港電影的一個時代。
大背頭、黑風衣、巧克力……無論過去多少年,周潤發的「賭神形象」始終無人可以超越。
圖 | 1989年《賭神》上映,一舉成為當年的香港票房冠軍。主演陣容包括周潤發、劉德華、王祖賢、張敏,堪稱王炸。
在娛樂性之外,影片對人性也有一定的反思和挖掘。
王晶曾這樣總結高進的悲劇性:「他最後打敗了所有人,但能失去的也都失去了。」
隨著《賭神》一炮而紅,賭片終於迎來了它的爆發期。
1990年的香港票房排行榜,冠亞軍分屬《賭聖》和《賭俠》。
前者是「無厘頭先鋒」劉鎮偉見《賭神》成功之後,趁熱打鐵跟風推出的作品,還拉來了當時還在演配角的周星馳,沒想到就此讓「星仔」變成了「星爺」;
後者則是王晶看《賭聖》大火之後,趕緊把正當紅的周星馳搶了過來,與劉德華組成「雙男主」,並在影片末尾特意安排了一個「賭聖與賭俠齊聲喚賭神為師」的情節。
王晶大概是想以此力證,自己才是「賭片之父」。
圖 |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賭片成就了周星馳,或者說,是王晶成就了周星馳。在那個年代,賭片市場近兩億的票房都來自周潤發、周星馳和劉德華,而其中一個億都來自周星馳。
再往後,市場上也緊跟著出現了很多稂莠不齊的糢仿作品。
《賭霸》、《賭王》、《賭尊》、《賭魔》、《賭煞》……但凡與「賭」有關的詞,基本都被用了個遍。
但在票房表現上,都與王晶的作品相去甚遠。
毫不誇張地說,王晶確實是把賭片拍得最成功的那個人。
如1994年的《賭神2》,盡管影片本質上仍是對過往賭片的自我重複,但絲毫不妨礙人們的觀影熱情,也使它一舉打破歷史紀錄,成為了第一部突破5000萬票房的香港電影。
邱淑貞飾演的海棠,更是時隔多年仍為人津津樂道。
但這,幾乎便是賭片最後的榮光了。
圖 | 1994年的《賭神2》,影片本質上並無太大突破,但邱淑貞咬牌這一情節,成為了無數觀眾心中的經典畫面。
前面說過,賭片的興起是時代所趨。
同理,賭片的沒落,也是時代蛻變的結果。
王晶的賭片之所以能火,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贏在了「娛樂性」。
無論周潤發、周星馳,還是劉德華,在王晶的電影裡,賭徒的形象都被無限拔高,乃至神化。
在「人人都想靠賭一夜暴富」的年代,這當然是一種再精明不過的做法。
哪怕業內不乏指責之聲,王晶也依然賺得盆滿缽滿。
圖 | 那時候,香港還名列「亞洲四小龍」,經濟一飛沖天,港人普遍自信、樂觀。王晶「英雄主義」式的賭片,恰好迎合了當時香港的社會氛圍。
人們在那緊張刺激又不失詼諧幽默的賭片宇宙裡,得到了情緒的釋放與狂歡。
但那之後呢?喧鬧過後,一無所有。
賭博,終究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東西。
從職業賭徒被神化那一刻開始,賭片的衰落便已經註定了。
圖 | 麥子善執導,吳鎮宇、關秀媚主演的《一個爛賭的傳說》,早已揭露了賭博的本質。比起一夜暴富,更多的是一敗塗地。
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經濟大幅衰退,股市低迷。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因炒股、賭馬、賭球欠下巨債,最終跳樓自殺……
種種悲劇,無不令人扼腕。
「英雄主義」這條路,沒法再走了。
於是,賭片迎來了一個「自省階段」,又一次回到了「現實」。
就連王晶,都放棄了以往大獲成功的賭片套路,走起了寫實路線。
從《賭神3》到《賭聖3》,賭徒們不再有特異功能,不再有神奇莫測的賭術,個個最終也都只落得個悽涼下場……
圖 | 2000年上映的《賭聖3》,堪稱全員悲劇。舒淇扮演的苦兒被侮辱,王晶扮演的羅四海慘死廁所,許紹雄扮演的阿雞被逼跳樓,張家輝扮演的主角無名都瞎了……
於賭片而言,這像是一場輪回。前輩們走過的路,王晶他們後來又走了回去。
結果,沒有絲毫變化——寫實的賭片,激不起半點水花,票房慘淡。
不同的是,從前的人們,是不在乎,所以不想去看;
而後來的人們,則是早已深有體會,所以不必去看。
1999年,不死心的王晶又找來周星馳,想要再造賭片神話。
但最終,周星馳只在劇組待了6天,實在無法忍受粗制濫造的劇本,拂袖而去,兩人從此再無往來。
這部電影,叫《千王之王2000》,最後一部純粹的賭片。
圖 | 在拍《千王之王2000》時,王晶不惜以每天150萬港幣以上的片酬請來周星馳。雙方不歡而散後,王晶曾吐槽周星馳「不適合和別人合作」。
說到底,賭片就是香港電影給當時的人們,營造出來的一場春夢。
夢醒後,哪裡有甚麼賭神、賭聖,全都只是賭鬼。
當人們清醒了,賭片自然也就到了退場的時候。
哪怕自2014年起,王晶拉來了周潤發、劉德華等人,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先後推出了《澳門風雲》三部曲,也無力回天。
三部電影,票房一部比一部高,口碑卻一部比一部差。
有評論稱:「《澳門風雲》充滿了隔夜飯的味道。」
人們對於賭片的最後一絲情懷,終於也被榨幹了。
圖 | 《澳門風雲》三部曲,沒能拯救賭片,反而耗光了人們的所有期待。曾經締造了賭片神話、捧紅了周星馳的王晶,也一次又一次被人拉出來反複嘲諷。
當人們還在吐槽「港片已死」的時候,賭片,早就死了。
這是一種必然。
一方面,是社會對於賭博的認知,從狂熱回歸到了理智。
賭博,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的欲望。賭性,亦是人性。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就有了賭博的歷史。
夏朝有「六博棋」;公元前3000年,印度就已經玩起了骰子;古希臘人鬥雞、古羅馬人鬥獸……
還有類似「抽簽」、「抓鬮」、「猜丁殼」等等行為,本質上與賭博無異,都是拼運氣。
運氣好,你贏了,自然身心愉悅;運氣不好,你輸了,那就不服再來……
圖 | 《賭聖》
事實上,在生產資料匱乏的遠古時期,生存本身就是一場賭博。
尋找水源、採摘果實、狩獵動物、部落遷徙……每一樣,都是稍有不慎便要賠上性命的豪賭。
所以對賭博的偏愛,其實早早就刻在了人類的基因裡——不敢賭的,活不下去;太冒險的,也死得早。
人類的文明之路,實則亦是一種賭博的藝術。
幸運的是,在漫長的文明演進裡,我們早已遠離了那種搏命般的生存環境,更多是靠勞動、技術與合作。
所以今天,賭博已經從一種生存的本能,變成了一種人性的欲望。
賭徒從中得到爽感,得到刺激,亦從中得到毀滅。
這也是為甚麼世界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另一個名字,叫「死亡之城」。
從前的香港賭片之所以能風靡一時,正是因為它迎合了當時人們的狂熱。
但隨著時代動蕩、經濟低迷,越來越多的悲劇讓人看清了現實——寄希望於一夜暴富,最多也只能是黃粱一夢。
所以無論是王晶的「英雄」式賭片,還是嘲諷「病態賭徒」的警示片,都已無法得到更多的關註。
這背後折射出來的,其實是人們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轉變。
再從另一方面來說,自香港回歸之後,廣闊的內地市場,吸引了無數香港藝人、導演轉戰內地,其中就包括了四大天王、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等。
大量人才流出,老一輩藝人先後老去,新人又挑不起大梁,香港電影江河日下,也就成了必然。
圖12|Alain Le Garsmeur ©
隨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安居樂業的人們,更有底氣、也更願意去腳踏實地。
曾經見證了港片巔峰期的港產賭片,早就走到了盡頭。
那些曾經在經濟轉型時期誕生的暴富神話,也逐漸被人淡忘。
於影視行業而言,也許有些唏噓;但於社會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因為真正能推動社會發展的,從來不是所謂的賭神、賭聖,而是每一個平凡而又踏實的普通人。
圖|董舒子 ©
參考資料:
1、鳳凰網《賭片風雲》
2、國家人文歷史《怪力亂神還是娛樂鬧劇:那些年,發哥演過的賭片沒那麼簡單》
3、騰訊網《港產賭片風雲史 三十年興衰浮浮沉沉》
4、香港票房排行榜(1969~2019)
5、知乎 #香港賭片的前世今生#
6、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賭片的沒落,終究是社會進步所致》
7、朱蕾《賭博的歷史》
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物道(ID:wudaoone)